提起端午賽龍,無人不曉:就連外國人也知道這是個熱鬧歡騰、比試競技的大節目。然而,賽龍活動背後所包含的深遠傳統及宗教意味,大家又知道多少呢?
時至今日,仍有不少本港的漁民社區,於每年農曆五月初進行一連串與龍舟有關的宗教儀式。這些儀式雖然不盡相同,卻都包括「醒龍」和「收龍」兩個步驟,反映漁民對龍舟的尊崇。
農曆五月初一,漁民便從儲存地方把龍舟取出,裝上龍頭、擺尾,然後焚燒冥鏹,吟詠吉祥句語,旨在驅邪作福,祈求龍舟「生生猛猛」,順利作賽:此稱為「作福」。
作福之後,漁民就登上龍舟,在鼓聲節奏的引領下,直划往附近天后廟,然後折返,合共來回三次,「醒龍」儀式方告完成。這種三次來回動作與舞獅近似,像徵向神靈或嘉賓叩拜。比賽當日的點晴儀式之後,此「叩拜」的動作也會出現。
如果是新的龍舟下水,又有另一種儀式。端午節前數天,漁民會請來道士做主持:道士身穿紅炮,頭戴黑帽,一手搖鈴,一手持劍,口唸咒語;先刺紙稔,後刺龍頭、龍尾和大鼓等,繼而燒紙錢、撒神沙,最後再請來社區領袖,為龍舟「點睛」。
龍舟比賽完畢,漁民就會把龍頭、龍尾及大鼓等通通拆下,然後上香酬神。
拆下來的龍頭、龍尾和大鼓可放在廟裡,或是任何經漁民協議而定的地方(赤柱區放在赤柱居民聯誼會會所或航海學校內;至於龍身,通常埋在廟前沙灘,或放在特設的棚架上,用鋁箔遮蓋,留待第二年賽龍再用。這樣,龍舟就算是給「收藏」妥當了。(從前本區龍舟放於馬坑以西的小沙灘上,98年起貯放於赤柱正灘航海學校前的空地)
[改編自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'95場刊]